Loading... # 第二课 Pit是灵魂啊 **请记住,调教的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最终听感而服务,没有标准答案** ## 音头 对于声音头部的音高曲线进行处理 ### 下沉音头 在前一个音符结尾的时候就开始音符下滑,对声音进行卸力处理,有放松声带的听感,在下一个声音的发力的时候再拉回pit,创造出发力的听感。 适合唱腔:铿锵有力、沉稳坚定的风格中,有力量感。(攻气) 画法:在音符属性-音高中调整深度参数,如果是第一个字,则调整深度-左;如果是中间的字,则调整前一个字的深度-右。如果需要卸力,则可以让前一个字的末尾开始下沉,即让下沉向左超过波形图中后一个字的辅音部分。如果后一个字是浊辅音,那么最好让下沉部分不要超出辅音范围。 ### 上扬音头 前一个尾音先上扬,然后在这个音符处下降进行爆发。声音从高到低有剧烈转变,听感有爆发力。 适合唱腔:情绪爆发的部分,哭腔声。 画法:和下沉音头相反 *备注:可以结合歌词的音调,某时候去声比较适合上扬音头* *备注2:不宜多用* ### 抖动音头 后一个音的辅音部分先下沉,进入元音之后再上扬和回落。 适合唱腔:强调一句话中某个重音字 画法:没说?麻了,参考一下上面俩? *备注:不宜多用* ## 音尾 对音符尾部的音高线进行处理 ### 音尾下沉 一个音符的尾部音高线下落,直到音符结束,声音状态为突然放松。如果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使用,有一种气势感;如果全曲比较低沉,给人消沉和抑郁感 适合唱腔:高亢或者低沉都可以,风格不同 画法:音符属性解决,长音符的尾部可以尝试一下这种,模仿歌手唱歌的卸力。句尾也比较适合使用。 ### 音尾上扬 尾部音高线上扬,适合欢脱的音乐,有俏皮的感觉。也可用于塑造紧张感。 适合唱腔:欢乐曲,或者紧张蓄力感(例如《淋雨一直走》和《我爱你》中都使用了) 画法:高度不宜过高,3个半音的高度足以;长度不宜过长,在整个音符的1/5~1/6左右?(未验证)即可。画到最高点之后回落,参数线形成一个小三角形,右侧边可以不闭合但是必须有回落的Pit线。 ### 音尾抖动(先下沉再上扬) 音尾先下沉后上扬,塑造一个比较……妖孽的感觉? 适合唱腔:在忧伤的曲风中可以塑造委屈感,但是更多用在小黄曲里面,风格比较……威风堂堂用得挺多,大概?也可以用于塑造病娇感,反正不是什么正常的唱腔……大概 画法:先平缓向下(1半音左右)再剧烈向上(高于原音高2半音左右)再回落(同上扬,可不闭合) *备注:不宜多用* ## 音高浮动 在音高变化的时候,音高线不会稳定变更(AI声库目前似乎已经自动处理了?并没有) 适用场景:连续短时值音高(《忐忑》)、短音符、倚音处的处理。不适合长音符用(会跑调) 画法:在音符所在音高的半音之内,前一个音的末尾略微下沉,后一个音头略微上扬(半音内的音高线可以不用画的那么平,前升后降) 效果:让歌声更加灵活,而不机械。更符合人声在唱某个音时的听感(气息不稳) 额外操作:在音高浮动的时候,可以搭配音量变化(例如在浮动处和音高线同步下降和上升,不用很精确) ## 颤音 颤音的本质是规律的音高波动(正弦函数) 三大要素为起止时间、幅度和频率 在SV的颤音面板中,被称为开始、深度、频率。深度一般在0.5~2.0范围内较为合适,频率一般控制在5~8Hz左右,超过/低于都不太符合人类习惯。左右参数修改了SV中颤音的淡入淡出效果,相位修改了正弦函数偏移,一般用不到。 多数情况下,颤音面板足以保证颤音参数的修改。但是如果幅度/频率出现变化,或者颤音并没有对准音符所在音高,这种时候就需要手画音高线来实现颤音。 ### 颤音起止 起止一般伴随演唱力度/音程的变化。在一个小节中,颤音往往出现在**强拍/次强拍**中;在乐曲中,颤音往往出现在**最高音/句末尾音**中。 ### 颤音幅度频率组合 幅度和频率的组合能实现不同的情绪 #### 大幅度+高频率 听感:情绪饱满 常见位置:小节重拍、大音程转音中的后音、中高音区的短音。(《野子》副歌中的“吹呀吹**呀**”“骄傲放**纵**”) 不应使用的位置:长音 #### 小幅度+高频率 听感:紧张、诉说感 常见位置:中低音区的短音。(《欧若拉》“神秘北极**圈**,阿拉斯加的山**巅**”) #### 大幅度+低频率 听感:气势感、情绪递进 常见位置:特别长的长音、尾音,演唱力度变化的地方可以试试。多见于老派、复古唱腔中(刘德华《忘情水》、韩磊《向天再借五百年》) 备注:老派/古风唱法中,存在大幅度低频率的同时,音高线略下降再回归的颤音。现代/欧美唱法中(例如R&B),存在高频率+大幅度,音高线略微升高再回归的颤音。 *备注:说是低频率,但是其实只是相对(整个音符)低,并不是主动拉低。频率5Hz以下已经不能听了!!不要像个二傻子一样往下拉频率* #### 小幅度+低频率 听感:颤音不明显,放松感,深情感 常见位置:渐弱长音符音尾(《雪落下声音》最后一句,包括前面的和最后的尾音) ## 转音 音高变化中,缓冲作用的音符,分为以下几种 ### 倚音 非常常见,分为前后倚音,为了衔接前后不同音高做的缓冲音符(Kage挺擅长这个的) ### 装饰音 一个长音符中,音高线凸起或者凹下的一个小尖角(高度不超过1半音,长度根据节拍来,一般不超过32分音符,位置一般在强拍子) ### 加花转音(Ryan命名) 原本应该直接下落的音符先上扬、再回正、最后下落,个人感觉听感类似(《花海》中“思念变成**海**”) 从下往上转同理,先下落再回正最后上升。 ### 音尾转音(Ryan命名) 现代/欧美唱腔中常见,句尾音符非常短暂急促连落两级(反正学不会) 备注:在转音的时候可以用到前面的**音高浮动**,让旋律更加灵活 ## 滑音 柔化旋律的缓慢转音,比较难以用手画,可以使用音符面板-音高-时长来表现 加入一定数量的滑音,可以让歌声有“在说话”的感觉,例如李宗盛《山丘》 戏腔也是滑音重度使用区 最后修改:2022 年 07 月 13 日 © 禁止转载 打赏 赞赏作者 支付宝微信 赞 0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